当前位置:装房吧 >

装修设计 >大设计 >

建筑要说话 - 温子先

建筑要说话 - 温子先

温子先:建筑要说话

温子先

“建筑的声音不属于作为建筑师的我,而是在作品诞生之前、诞生过程中和诞生之后所有因素的集合。我们所做的,是给这些隐秘的故事一个渠道,让人们有机会来发现它们。”

——建筑师温子先

温子先:出生于台湾,幼时移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硕士、清华大学建筑博士。2008年加入Aedas,担任设计总监、执行董事。

Q=马生泓

A=温子先

当下的全球化和中国如火如荼的城市化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所处的环境,甚至改变着我们自身,建筑也难免随波逐流。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位建筑师都想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建筑。如今的建筑早已不是单纯的功能性器物,作为建筑师,想要呈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语义上的内涵,让每一栋建筑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使用者交流,这声音或雄浑,或浅吟,或高贵,或纯朴。

“建筑要说话。”这也是温子先一再强调的。

温子先(左)接受采访

从说故事开始

Q:近期读到您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收录的24个项目是您对20年职业生涯的梳理,在每一个项目之前都有一个比较意象的东西来引出这个项目后面的具体的陈述。您似乎是在讲故事,而且把这些故事分成了三大类——无机物的故事、生物的故事和人类的故事。为什么要以“故事”作为中心词?

A:我以前研究过很多建筑历史,其实古代建筑都是在讲故事的,不管是中国建筑还是西方建筑。比如罗马建筑物上的雕塑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有一定的来源,那个来源实际上跟我们探讨的人文、历史或者地理都有关,中国建筑也一样。

当代建筑非常缺少这种内涵,所以这些年我自己做设计的时候就非常关注怎么样给新的建筑增加内涵的丰富度。做建筑不只是在盖房子,建筑本身要带有一定的涵义,从某个方面来说,它一定是在说一个故事。设计一定要跟这个地方的使用者或环境发生关系,只有这样,这个建筑才是属于这个地方的。

我8岁离开台湾去美国。都说台湾把我们中国的历史保留得非常好,但因为我个人背景的原因,我看历史的角度会有所不同,我看历史一定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仿造我们之前所有的东西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建筑设计也是如此,从一个新的角度、现代人的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做出非常有意思的建筑。不是在仿造历史,当然也不是从西方搬来一个新的东西,而是把这些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属于这个地方和这个时代的建筑。

Q:这本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西交利物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在苏州合作创立)的行政信息楼,在这里面您用了一个我们在苏州经常见的东西即太湖石,为什么要以它作为故事的引子?当时做这个项目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具体情况?

A:西交利物浦大学的主楼现在刚建完,当时是一个国际竞赛,找了7家国际非常有名的事务所来竞标。甲方投标的时候希望这栋楼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外,还可以成为一个学术的识别标志,不要只是一个从国外搬来的建筑放在苏州。这栋楼有4个功能需求:行政室、校长室、图书馆和学生活动中心,当时其他投标的方案都做了4栋楼或3栋楼。我们的概念是怎么样把这4个功能容纳到一个现代的建筑中并且彼此独立,同时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内容放在这个建筑里。

每次有新项目我都会在当地寻找灵感。当时我去苏州园林参观,发现湖边特有的太湖石经过多年风雨侵蚀,展现出不同姿态。古时文人很喜欢观赏太湖石,因此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被誉为“知识之石”,英文名叫Scholar Stone,不但极具当地特色,又与学术涵义紧密相连。而且观察这个石头你会发现,它的孔洞里住着很多生物,虫子或者植物等,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冬暖夏凉的非常生态的环境。我们把这个石头放大,做成切片,可以看到外面、里面,还有中间的空间。

以太湖石为创作灵感,我们保留其内部错综复杂的孔洞,将建筑设计为具采光、通风功能的生态空间,外部切割成四方体块状。在一栋楼里面,刚好空的洞就把这4个功能分开了。这栋房子跟我们一般的房子不太一样,它的室外空间会进入到整个建筑内部。就是说,你进到楼里面会发现你实际上在外面,好像你去苏州园林,进了一个园林的院子发现你是在外面,当然它是立体的。这栋楼是大学校园里一个非常抽象的、代表中国的建筑,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这个内涵属于它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它的历史和文化。

做建筑,而非盖房子

Q:苏州的这个项目,我觉得涉及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冲突。在历届普利兹克奖的获奖作品中,我发现评委无论怎么说几乎都会落脚于传统与现代这两方面。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A:确实如此,其实这应该是每一个建筑师基础的责任。我们为某个地方设计一个建筑,应该是从有到有,而不是从无到有。如果我们把历史很好地传承和延续下去,其实可以产生非常有特点、有内涵的建筑。当然这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建筑都是基于建筑本身功能而产生的,很多不同的风格要么是仿古,要么是新古典,要么就是现代。所以怎么样既顾虑到传统的东西,同时符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符合当代历史,使建筑可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是建筑师的责任。

Q:让我们从传统园林回到现代化的建筑,我知道您在珠海有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项目叫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尽管它很现代,但您还是从当地最原初的东西出发。

A:是的,因为靠近海,所以项目以“蛟龙出海”作为思路。珠海横琴新区的这座楼刚好位于一个半岛上,海的另外一边是香港、澳门、深圳,辐射到的这4个地方恰好是中国经脉的4条龙,4条龙聚集到横琴这个点然后缠绕在一起。横琴新区将成为珠海未来的CBD,国际金融中心大厦是这里的第一栋建筑物,高达330米,将成为整个横琴新区的标志物和引领者。

Q:您做每一个设计时都要从当地寻找灵感,提炼出建筑的内涵。对于建筑的内涵,您怎么理解?

A:建筑有它的来源,而不只是房子。房子是跟功能有关系的,建筑当然一定也跟功能有关系,但它不只是房子。所以我现在做的所有项目第一点就是要明确,我在做建筑,而不是在盖房子,我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够影响城市的文化和性格。

对于建筑与房子两者之间的区别,不同建筑师会有不同的答案。我的看法是,建筑物第一是要有涵义,要有故事。这个故事不是书中的故事,而是涉及当地很多人文、历史。或者有些建筑师会跟你说科技,像西交利物浦大学的这个楼也是有科技的,它是非常生态的楼,但它的生态不是靠高科技方法实现,而是采用非常原始的方法。我们完全从它的功能需求出发,而不是为了造型而造型。有专家帮我们分析生态条件,怎么样让夏天的风可以进来,后面我们会开始做绿化。中国传统的建筑园林都是横向发展的,我们把这个概念立体化,研究竖向发展。我们用环境设计与建筑搭配,尽量让人和周围的环境有一些交流。

以开放的态度做设计

Q:您说小时候因为不好好读书而被父母送到美国,从8岁就开始的留学经历对您看问题的角度有哪些影响?

A:在美国从来不用背书,而是看书的时候去了解它的本质,同时我们可以有挑战,对于老师跟我们沟通的、说的,我可以问问题,可以不同意,这很好。

所以现在不管看设计还是看社会我都带着一个问号,这样去看的时候,其实你可以看到事物的更多层面,它不一定是完全要像现在的样子,我们可以改变它。我没有真正在中国受过教育,但我们在做设计的方法中可以看到历史,不是从里面看,而是从外部看,然后我就可以挑战它。所以,我用我的方法去寻找中国的文化历史,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

Q:我很喜欢您的廊和坊展览中心的讲述创意,一个小朋友端着豆腐,一摔碎了一地,由此开始了这个项目的规划布局,很有意思、很亲切。如果我是建筑师,我可能就不会想到要用一盘被摔碎的豆腐来表现一个项目的谋篇布局。

A:做设计其实最好的一个态度就是“玩”,用平常心去对待每一个设计。很多东西不是圣旨,所以你越放开去表达一些想法,越放开去面对这个地方的负责人,就越能产生有意思的设计。我们在公司跟同事沟通的时候永远是开着玩笑在做设计的,从来没有真正很严肃,这可能就是我们的优势,没有什么包袱。虽然有时候玩得很辛苦,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但最终是在玩,这个我觉得是重点。

采访中温子先强调最多的就是建筑的地域性,让建筑说话其实就是让它表达和周边环境的一种和谐关系。“我希望我的建筑会说方言,这个方言是从我们的角度去说,当地人、外地人或者外国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如果大家能够听懂我们在说的某一个点或从某一个角度可以了解,我们就很满意了,这有可能就是最高境界的设计。”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m.zhuangfangba.com/zxshzx/dasheji/grr9m3.html